文件通知: · 关于印发《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新闻宣传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    12-13      ·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一览表    10-08      · 关于组织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09-19      ·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三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    09-12      · 关于做好2016 年第三届读书节系列活动的通知    08-27
 
 
 学院首页 
 本站首页 
 岗位职责 
 文件通知 
 新闻动态 
 理论学习 
 部门动态 
 精神文明 
 统战工作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喜报!学校连续三年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23-09-19 21:50  

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了《2022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甘政发〔2023〕37号),学校科技成果再创佳绩,地质与珠宝学院团队参与完成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至此,学校连续3年主持和参与项目已荣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在气象、冶金和地质等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并得到了省政府及相关领域的肯定和认可。


近年来,学校围绕“职本先行,决战双高”发展目标高位推动,聚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平台团队建设、学科能力水平提升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等四大科技创新行动,纵深推进职业本科有组织科研模式的探索,精心谋划奋力推进“十四五”科研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学校科研成果捷报频传。

甘肃省科学技术奖是甘肃科技界的最高奖项,学校接连获奖,不仅极大的激励和推动了教师们的科技创新和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发展新生态;而且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定位的实践探索及学校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此外,学校及科研团队在相关科研领域、行业和社会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推动科技进步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也得以长足发展。


获奖成果简介

1.《干旱灾害形成机制与风险特征及预测调控技术》(2021-J1-011-D6)

该项目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紧紧围绕干旱灾害这一国际热点科学问题和干旱防灾减灾的技术难题,通过动力诊断、数值模拟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厘清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热力、海温、夏季风、遥相关等多因子对干旱形成的作用机制;发现了降水亏缺时间尺度和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干旱敏感性规律;揭示了变暖背景下典型区域旱灾风险分布及其变异的新特征;构建了干旱灾害风险新概念模型;研发了干旱集成预测系统,提出来针对不同风险主导因子、风险等级和干旱灾害承灾体等的干旱灾害风险预测调控技术。成果有力支持了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为关键区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研发了一套能反映青藏高原热源强度的站点新资料,显著提升了我国抗旱减灾能力,发展和丰富了干旱灾害气象学理论。

2.《干旱对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影响机制及监测预警技术》(2020-J2-030-D4)

该项目利用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生态定位综合观测资料、气象台站观测资料、陆面格点同化数据、MODIS遥感资料、CIMPS-6模拟资料以及陆面过程和区域气候模式,通过定位观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在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干旱的多尺度特征和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性理论和技术创新。研发了基于综合观测陆面参数化方案和土壤湿度遥感产品评估新方法,有效解决了高原地区观测匮乏问题;定量评价了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碳收支,揭示了干旱影响碳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揭示了植被状况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午后对流降水的机理,增强了对寒旱区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科学认识;研究了黄河上游关键补给区气候多尺度特征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规律,开展了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区未来情景预估。

该项目被应用于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区干旱监测预警、水利部黄河委员会流量预报、第三次全国水资源等重大业务与技术服务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项,研发干旱监测预警系统一套,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30篇,其中大多发表在AFM、JH、ERL和JGR等农林气象、水文气象和环境科学国际权威期刊,被STE、AFM和ACP等众多国际顶级期刊引评,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3.《铝电解智能操作系统与石墨坩埚试验系统的研发及应用》(2021-J3-018-D1)

该项目针对铝冶金领域中工艺研究、事故研究、设备研究、节能降耗研究等缺乏有效手段,同时由于生产现场高温、大电流、强磁场等恶劣环境造成难以进行现场试验、实习实训、技能训练等现状,较好的解决了试验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学生技能培养和职工培训的问题。实现了实验室条件下与实际生产相同的铝电解过程,与现场一致的阳极更换、母线提升、出铝等生产操作。建立了铝电解操作过程中电流、电压、铝水平等工艺参数的相关数学模型和铝电解槽生产现场实时数据库。获授权专利 13 项,其中发明 3 项,经专家评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开发了涵盖铝电解核心操作技能的23个试验、实训项目。自应用以来,为企业培养了数千名技术技能型人才,1名毕业生成为国家劳模、陇原工匠,学生在各类金属冶炼技能竞赛中获得32个一等奖,获省厅级教学成果奖2项,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1名、省技术标兵1名。同时该项目优化工艺和节约成本已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创效1020万元,近年来已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广阔。

4.《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技术研究及应用》(2022-J3-021-D3)

该项目针对构建和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中公众共同参与的实际问题,开展了环境监测设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专项调查,摸清符合向公众开放条件的四类环保设施建设及运营的基本情况,结合甘肃实际,研究提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制定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配套技术政策标准规范,研究开发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配套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编制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配套生态环境宣传系列产品。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实现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长效化,对甘肃省地级以上城市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方法、技术和途径进行研究及推广,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新模式和新途径,为我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保障全省城市四类环保设施 开放比例按国家要求到 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年底前,分别达到 30%、70%、100%;增强全省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满足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让污染治理设施 在群众监督之下运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推动全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形成。

该项目出台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地方标准,开发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管理系统”,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在甘肃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得到了普遍推广及应用,出版的《环保设施的探秘之旅》系列宣传产品被评为“生态环境部2019年优秀生态环境宣传产品”,有效推动了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应用在群众监督下运行,纾解公众对既有项目环境问题的疑虑,增进对监管方和企业的信心与信任,有效化解“邻避效应”,保证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撰稿、供图:魏蒙恩;审核:阳仁贵  高鸿斌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C)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备案号:陇ICP备15001552号-1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窦家山36号(校本部)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1173号(西校区)